国务院办公厅公布的2016年第四次全国政府网站抽查情况中,几百个不合格不达标的政府网站被通报,以往鲜有官员被问责。不过就在日前,海南省儋州市商务局局长、党组书记董海峰因“失职导致该局网站长期不更新”被处以行政记过及党内警告处分。此系我国首个因未履行信息公开责任被问责的案例。
政府网站久不更新、久不回复的问题屡遭人们诟病。按理说,政府网站是群众集中了解政府行政决策的窗口,是政府履行政务公开职责不可或缺的一环。特别是随着政府便民意识的增强,绝大多数地方政府将越来越多的服务功能聚拢到官网上,那些继续让网站保持僵尸状的部门就实在说不过去了。国务院对全国政府网站进行了好几轮抽查,然而在此之前部分被通报网站依然无动于衷。这是为什么呢?显然是因为单纯的通报不具威慑力,相关负责人已习惯抱着“大事化小、小事化了”的心态,只待风声一过便万事大吉。儋州的案例无异于平地一声惊雷,让更多庸政懒政的官员反思自己,认真对待政府网站建设和维护工作。
许多人担心,此次事件或许只是一记下马威,并无长效性。据报道,当事人之所以被问责,离不开海南省省级领导的关注和批示。毕竟史无前例,网站不更新究竟应问责到谁?是日常的网站维护人员还是部门负责人?这些均无前例可循,若无省级领导的当机立断恐怕的确不能如此顺利。但我们必须认识到,当事人之所以被问责,是因为他违反了以《政府信息公开条例》为代表的党纪国法,而不是上级领导的一时好恶。换句话说,领导的高度重视只是助推事情回归常态。政府部门具有履行政务公开职责的义务,官网是否及时更新是检验其工作是否到位的重要指标。政府网站长期无所动静,非但不利于向群众展示政府工作的面貌,反而容易让使用者对政府的效率和便民诚意产生怀疑,影响政府形象,制约后续一系列工作的有效展开。在不少官员眼中没有什么实质意义的政府网站,对普通群众而言却意义非凡。不能及时更新政府网站,看似起于一时疏忽或无知,实则是对群众工作、政务公开等缺乏深刻认知的体现,为此部门负责人理应负主要责任。
事件也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僵尸网站普遍存在的原因。过去对久不更新的政府网站,人们也没少投诉、批评,然而最终都不了了之。因为这些投诉和批评根本不能制约、影响到相关部门,甚至网页上的投诉窗口,在接到投诉信息后也只会自动回复诸如“您的信息已收到”等万能句式。一边积极地反馈意见,另一边则充耳不闻,这就间接导致一部分官员有恃无恐,权当网站为摆设。如果能开辟专门处理群众反馈意见的网站或收件箱,由专门机构处理这些信息,那么一套更为有效的公众监督体系就有望建立起来。要保证网站不更新被问责渐成常态,就需要确保投诉、反馈意见能真正被听到,所涉及的问题能真正被解决。过去一些地方部门对僵尸网站不管不顾,除了个人慵懒懈怠外,说白了还是由于现存的监督机制缺乏约束力和惩治效力。
如果缺乏健全、有效的监督机制,让问责渐成常态是有一定难度的。为此海南省的这一案例才格外具有警示意义,值得其他地方借鉴,提炼经验、总结教训